学说网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各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包括()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各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包括()。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各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包括()

A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B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C 、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D 、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为: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哪些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生物保护、人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对山脉、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自采矿或滥伐树木,尽量减少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地球生物保护:包括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 答案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1、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 )。

A. 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B. 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D. 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2、广西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在全区14个设区城市成立了( ),建立了广西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信息系统。

A. 淘汰老旧机动车监管机构

B. 重型汽油车限行管理机构

C. 淘汰黄标车监管机构

D. 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

3、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

A. 25万吨/年

B. 10万吨/年

C. 15万吨/年

D. 20万吨/年

4、()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 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B. 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 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D. 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为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积极推进( )改革。

A. 取水

B. 水价

C. 水资源管理

D. 供水设施建设

6、《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 )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

A. 废轻化工原料

B. 生产性废旧金属

C. 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

D. 报废电子产品

7、《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 )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 重点开发区

B. 禁止开发区

C. 限制开发区

D. 优先开发区

8、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 )位。

A. 7

B. 4

C. 6

D. 5

9、提升( )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作用,建成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

A. 南宁市

B. 梧州市

C. 桂林市

D. 柳州市

10、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应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 )制度。

A. “三条红线”

B. “四同时”

C. “四项制度”

D. “三同时”

11、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 )、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 生态保护区

B. 基本农田保护区

C. 湿地保护区

D. 自然保护区

12、《“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 )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4个阶段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建设。

A. 绿色

B. 生态

C. 优美

D. 富裕

13、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 )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 淘汰落后产能

C.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D. 开发布局调整

14、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 )。

A.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B. 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 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 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 )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A. 150

B. 75

C. 100

D. 125

16、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三最”指的是地表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 )。

A. 地表空气湿度最高

B. 海水盐度最小

C. 地表空气湿度最低

D. 海水盐度最大

17、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 )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 三市四口岸

B. 四市六口岸

C. 三市六口岸

D. 四市三口岸

18、广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指导思想提出,加快(B )建设构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支撑体系。

A. 政治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精神文明

D. 物质文明

19、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 )。

A. 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 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 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 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20、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是( )。

A. 经济发展

B. 新能源革命

C. 生态公正

D. 生态安全

21、广西境内有许多喀斯特地下河,( )等地下河均各自形成地下水系。

A. 红水河

B. 坡心河

C. 地苏河

D. 北仑河

22、(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A. 郁江平原

B. 南岭山地

C. 桂西南石灰岩地区

D. 南海区域

23、通过( )方式,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A.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B.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C. 促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D.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24、“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的总体目标是?( )

A. 农村环境优美

B. 服务保障有力

C. 农民生活宽裕

D. 乡村和谐幸福

25、森林的林冠和土壤层能够吸收、吸附大气降水携带的多种污染物质,包括( )等。

A. 多种有机污染物

B. 二氧化碳

C. 泥土

D. 铅镉等无机污染物

26、构建广西现代化工业开发格局,从以下方面抓起( )。

A. 提升南宁都市圈发展区,积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B. 统筹梧州市、贵港市沿江发展区,加快形成承接东部产业承接基地

C. 培育桂西边境发展区,全力推进资源型产业基地建设

D. 优化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区,促进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

27(多选题).(2分)

结合《旅游法》宣传贯彻工作,针对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广西旅游部门加大旅游市场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了系列旅游市场执法检查,重点整治( )。

A. “挂靠承包”的违法经营问题

B. “零负团费”经营模式

C. 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违法经营问题

D. “重硬件、轻软件”的饭店经营问题

28(多选题).(2分)

生态旅游业的产业特征是( )。

A. 好玩性

B. 动态性

C. 可持续性

D. 综合性

29(多选题).(2分)

广西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包括了( )。

A. 产业政策

B. 价格政策

C. 投融资政策

D. 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30(多选题).(2分)

建立沿线国家旅游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简化往来手续,扩大旅游规模,联合打造北海至( )的泛北部湾海上跨国邮轮旅游环线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A. 东帝汶、孟加拉、不丹

B. 菲律宾、香港

C.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

D. 越南(下龙、岘港、胡志明)、柬埔寨(西哈努克市)、泰国

31、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A.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广西高铁发展形势,进一步推动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铁车站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B.进一步完善广西自驾车营地建设及旅游厕所建设

C.完成全区高速公路交通标识设置工作,做好4A以上景区及高速公路绿岛旅游导览图设置工作

D.建立广西旅游应急指挥系统、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系统、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智慧旅游便民服务系统等,基本建成广西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加快联网速度

32(多选题).(2分)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A. 社会建设

B. 政治建设

C. 经济建设

D. 文化建设

33(多选题).(2分)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需要走( )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A. 绿色低碳

B. 集约高效

C. 高速发展

D. 以人为本

34、红水河上游的南丹县、天峨县、乐业县,自然条件好,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展战略是( A C D)。

A. 发展杉木等优质高效的商品林基地和名特优经济林

B. 发展桉树等短周期工业用材林

C. 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管理

D. 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35、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哪些元素?( )

A. 镉

B. 铅

C. 铁

D. 砷

36、以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成果为依据,广西全区划分为桂东北山地丘陵生态区、桂中岩溶盆地生态区、桂中北岩溶山地生态区、桂西北山地生态区、桂东南丘陵生态区、桂南丘陵台地生态区、桂西南岩溶山地生态区7个生态区。

答案正确

37、农用地膜残留造成的耕地环境污染不属于农业面源污染。

答案错误

38、玉林龙潭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依托华润电厂、华润水泥和华润啤酒等骨干企业,建立起以电力、水泥、建材、啤酒生产为主,包括发电、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制造水泥,水泥、啤酒余热利用,工业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

答案错误

39、2013年钦州湾围填海工程附近海域海水水质污染严重。

答案正确

40、严格划定城镇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遏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促进形成大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紧凑发展和小城镇集聚发展。

答案正确

41、“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第二阶段是“宜居乡村”专项活动。

答案错误

42、河池市要依托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造开放式耦合型跨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石材开发、钨钛产业、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平桂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循环经济工程。

答案错误

43、广西在构建循环型城市中,把南宁建成循环经济示范中心城市、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创新城市。

答案正确

44、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有阳朔县、兴安县、凭祥市、涠洲管委会等20个左右。

答案正确

45、广西以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构建开发、保护、整治“三位一体”格局。

答案正确

46、广西在构建循环型城市中将柳州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西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典型。

答案正确

47、农业野生植物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储备资源。

答案正确

48、为加快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全区将推进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面向东盟的邮轮码头以及海上游艇基地建设。

答案正确

49、生态产业是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按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

答案正确

50、广西重点化工企业已经实现了磷酸、磷铵、氟化铝装置废水、废稀硫酸等全部回收循环利用,硫铁矿渣作为资源回收利用,磷石膏渣大部分回收利用,发动机及其零部件再制造、废旧轮胎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初具规模。

答案 正确

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特制订本纲要。

一、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2.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二)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力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切实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远期目标。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大水系的一级支流源头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态系统得到重建与恢复;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0%以上的城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到2050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7.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些区域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省级和地(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8.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9.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由各级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报同级政府批准。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可由省级政府委派的机构管理,其中跨省域的由国家统一规划批建后,分省按属地管理;各级政府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应给予积极扶持;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保护与建设的监督。

(二)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10.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应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否则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1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建立缺水地区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逐步调整用水紧缺地区的高耗水产业,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在发生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的流域和地区,应停上新的加重水平衡失调的蓄水、引水和灌溉工程;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到采补平衡;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抓紧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和地表塌陷。继续加大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大气水资源;对于擅自围垦的湖泊和填占的河道,要限期退耕还湖还水。通过科学的监测评价和功能区划,规范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口管理制度。严禁向水体倾倒垃圾和建筑、工业废料,进一步加大水污染特别是重点江河湖泊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

1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并实行“占一补一”的制度,确保恢复面积不少于占用面积。加强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设线路和施工场址要科学选比,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强非牧场草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监管。大江大河上中游陡坡耕地要按照有关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并加强对退耕地的管理,防止复耕。

13.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应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严格管护;已经开发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使其休养生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要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对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和造成的废弃地,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限期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林草资源灾害性损失;加大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的封山育林育草力度,加速林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樵采对林草植被的破坏。

发展牧业要坚持以草定畜,防止超载过牧。严重超载过牧的,应核定载畜量,限期压减牲畜头数。采取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针,严格实行草场禁牧期、禁牧区和轮牧制度,积极开发秸秆饲料,逐步推行舍饲圈养办法,加快退化草场的恢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因地制宜调整粮畜生产比重,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富民工程。在农牧交错区进行农业开发,不得造成新的草场破坏;发展绿洲农业,不得破坏天然植被。对牧区的已垦草场,应限期退耕还草,恢复植被。

14.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应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依法禁止一切形式的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严格限制捕杀、采集和销售益虫、益鸟、益兽。鼓励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育。加强野生生物资源开发管理,逐步划定准采区,规范采挖方式,严禁乱采滥挖;严格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取缔一切发菜贸易,坚决制止在干旱、半干旱草原滥挖具有重要固沙作用的各类野生药用植物。切实搞好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和重要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转基因生物活体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加强进口检疫工作,防止国外有害物种进入国内。

15.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行,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审批,严格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沿海防护林。加强重点渔场、江河出海口、海湾及其他渔业水域等重要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1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采矿。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严格规划管理,开发应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沿江、沿河、沿湖、沿库、沿海地区开采矿产资源,必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造成破坏的,开发者必须限期恢复。已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必须及时做好土地复垦。

17.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严格管制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数量,对不符合规划要求建设的设施,要限期拆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三)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8.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证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在物种丰富、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坏的地区,应抓紧抢建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要把横断山区、新青藏接壤高原山地、湘黔川鄂边境山地、浙闽赣交界山地、秦巴山地、滇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和东北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等地区列为重点,分期规划建设为各级自然保护区。对西部地区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分布区,特别是重要荒漠生态系统和典型荒漠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应抢建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9.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大中城市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和美化。严禁在城区和城镇郊区随意开山填海、开发湿地,禁止随意填占溪、河、渠、塘。继续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切实加强城镇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城镇创建工作。

20.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力度。国家鼓励和支持生态良好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快县(市)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努力推动地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21.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在国家确定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的基础上,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形成上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搞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确保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23.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中,应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24.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各地要抓紧编制生态功能区划,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应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二)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5.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

26.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权益,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2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城市动物园、植物园等各类公园,要增加宣传设施,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而来,旨在为用户提供参考和学习的便利。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亦不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信息来源: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公开资料、官方文件、第三方研究报告等。在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时,我们尽力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无法避免可能存在的误差或遗漏。因此,用户在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核实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更新与修改:本网站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免责声明进行更新和修改。用户在访问本网站时,应关注并遵守最新的免责声明内容。请用户在使用本网站内容时,务必谨慎对待,并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xs17.com/jzzs/11170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