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网

某评价项目排污河段下游的省控断面COD水质目标为20mgL,河段枯水期设计流量50s条件下,预测省控断面处现有COD达标率占70%,项目排污断面到省控断面的COD衰减率为20%在忽略项目污水量的

某评价项目排污河段下游的省控断面COD水质目标为20mg/L,河段枯水期设计流量50/s条件下,预测省控断面处现有COD达标率占70%,项目排污断面到省控断面的COD衰减率为20%。在忽略项目污水量的情况下,项目COD最大可能允许排污量为( )。

某评价项目排污河段下游的省控断面COD水质目标为20mgL,河段枯水期设计流量50s条件下,预测省控断面处现有COD达标率占70%,项目排污断面到省控断面的COD衰减率为20%在忽略项目污水量的

A 、25.92T/D

B 、31.10T/D

C 、32.40T/D

D 、86.40T/D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C】

本题需考虑环境容量,COD达标率为70%,即河段还剩30%的环境容量,则项目COD最大可能允许排污量为:50×3600×24×1000×20/(1-20%)×(1-70%)=32.4t/d。

环境评价报告书怎么写

第一章总 则1.1 项目简介浮来春酿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食用级酒精搬迁扩建项目是由浮来春酿酒集团投资建设的。浮来春集团作为国家第一批生产食用酒精的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熟练工人,其中强制回流技术和低温蒸煮技术为该公司发明专利。目前企业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主导产品为浮来春牌、沂蒙小调系列白酒。企业经过不断加强企业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且被评为日照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搬迁扩建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建成后总面积162亩,搬迁扩建项目在莒县县城北外环路南侧,206国道西侧,规划工业园内。搬迁扩建项目的建立对于提高莒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对莒县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评价目的通过对建设项目厂址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监测,掌握评价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环境特征;分析项目建成后污染物排放情况,结合所在地区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预主要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分析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意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同时为其工程设计及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 4) 国务院令(1998)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环发[2001]17号); 6)《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 -1993)1.3 评价采用的标准

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项目所在地区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为:

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③《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的2类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执行标准(单位:mg/m3) (GB3095-1996)二级标准污染物名称小时均值日均值SO20.50.15TSP/0.30 地表水环境评价标准值(单位:mg/l,pH除外)污染物pHSSBOD5CODcr挥发酚DO硫化物标准值6.5~8.51504200.00550.2 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

1.3.2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

废水排放执行《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2008)Ⅳ标准; ②

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3类。 1.4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4.1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经初步工程分析,该项目废水排放量约6628.6m3/d,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pH、SS、CODcr、BOD5、等,污染物类型数为2类,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程度,废水排入淤泥河。淤泥河枯水期(即85%流量保证率时)流量为0.34 ,河流属小河。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分级原则,本项目外排废水中污染物类型较少,且主要是非持久性污染物,纳污水体淤泥河水质要求为Ⅲ类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分级原则,,据此确定本次评价工作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三级。划分等级污染物类型评价水质因子数目一级≥3≥10二级=2≥7三级=1<7 (2) 环境空气经初步工程分析,本工程大气污染源仅为一台4吨链条燃煤锅炉Pmax=13%,D10%=2 Km,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本次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对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述,同时监测环境空气现状。评价等级判据一级Pmax≥80% 且D10%≥5Km二级除一、三级外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3)声环境建设项目所在地为莒县,厂址所在地适用于GB3096-2008规定的3类标准区。由于建设项目噪声源强增加在3dB(A)以下且周围无较大的居民住宅区,受影响的人口数较少,因此其评价标准定为三级评价因此本项目仅进行声环境现状评价工作。

1.4.2 评价范围根据以上确定的评价工作等级,本次评价工作的范围如下:地表水环境:根据水导则要求,评价范围是5—15km,由于排污口的汇入且河段较短,因此评价范围定为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100m至下游2000m之间的岑港河河段。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范围为以厂区污染源为中心,周边长5公里内的范围。声环境:为厂区厂界外1米处及可能受本项目噪声源影响的敏感点。Km1.5 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拟建工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噪声必须加以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废渣的排放也要妥善处置,防止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工艺上实行清污分流,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尽量减少污水产生量,同时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其中总排口废水排放满足《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标准,锅炉烟气排放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3-1999)Ⅱ时段二类区要求,同时满足当地环保部门所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厂界噪声控制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Ⅲ类。 在评价范围内,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为保护岑港河纳污段水域水质不受项目建成后排污影响,水环境质量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空气环境保护目标为厂址所在区域,保障厂区周围居民生活环境不受工程排污影响,确保环境空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厂区周围居民点,使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环境保护目标表环境要素环境保护对象名称方位距离规模环境功能大气环境 水环境 声环境 1.6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本次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工程分析;

(2)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4)环保治理措施评述;

(5)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6)总量控制;

(7)公众参与;

(8)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等。(9)环境影响识别其中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环保治理措施评述为本次评价的重点

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2.1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1)项目名称:江西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利用废纸和商品浆造纸项目。

(2)建设性质:改建 (3)建设地点:原横峰造纸厂厂址。具体位置见厂址地理位置图(附图一)。

2.2

项目规模及总投资 (1)项目规模:在对原横峰造纸厂现有厂房、设备进行彻底检修和整改的基础上,利用废纸和商品浆板作为原材料生产打印纸、书写纸和条纹包装纸,年产能力达2000吨。

(2)项目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300万元。

2.3 生产工艺方法本项目生产原材料70%为商品浆,30%为废纸。废纸回收利用有两类加工工艺方法,即机械处理法和化学机械处理法。本项目采用机械处理工艺,废纸经水力破碎离解后制成废纸浆,通过除渣器除去杂物后即直接送去抄纸,工艺用水量较少,水污染较轻。 2.4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1)劳动定员:项目建成后企业定员职工150人。

(2)工作制度:全年工作日为250天。

第三章

工程分析 3.1

生产工艺流程简述废纸回收利用有两类加工工艺方法,即机械处理法和化学机械处理法。本项目采用机械处理工艺,废纸和商品浆板经水力破碎离解后,不需再经蒸煮和脱墨处理工序,通过除渣器除去杂物后即直接送去造纸,用水量较少,水污染较轻。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见图3-1。 3.2

主要原辅材料用量

本项目原辅材料主要为废纸、商品浆及燃煤,各原辅材料用量见表3-1、表3-2。表3-1打字纸生产线主要原辅材料用量一览表序号名 称吨产品用量年用量备注1木浆板0.95吨475吨占总量的50%2草浆板0.95吨475吨占总量的50%3松香0.02吨20吨 4硫酸铝0.015吨15吨 5原煤2.6吨2600吨3800kcal/kg表3-2书写纸生产线主要原辅材料用量一览表序号名 称吨产品用量年用量备注1废纸1.2吨720吨占总量的60%2草浆板0.95吨380吨占总量的40%3松香0.015吨15吨 4硫酸铝0.030吨30吨 5原煤2.0吨2000吨3800kcal/kg 3.3 主要工艺设备本项目主要工艺设备见表3-3。表3-3 主要工艺设备表序号名 称规格单位数量备 注1漂洗机35m3套4 2盘 磨370ml台12 3推进器ф50台2 4纸 机1575哈巴网套1 5纸 机1092套2 6电动打包机 套2 7切纸机 套2 8锅 炉SHL4-13台1附有除尘设施 3.4

公用工程3.4.1 供汽 本项目蒸汽由一台SHL4-13型4t/h链条锅炉提供,主要燃料为横峰铺前煤,燃煤的年用量为 4600t,煤质参数见表3-4。表3-4主要生产用煤煤质参数表成份全水份挥发份硫 份灰 份低位发热值%%%%kcal参数8.5618.430.4754.623800 3.4.2 给排水情况

本项目的生产充分利用原横峰造纸厂原有的设施,由于企业原有的供水系统(日供水量可达3000吨)可满足拟建项目用水量的需求,因此 仍沿用原有的供水系统。该项目排水主要为废纸的破碎、清洗、抄纸工序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最终排入岑港河。 图3-2 给排水情况平衡图(单位:吨/日,括号内数字为损耗量) 本项目生产用水量约为659吨/日,生产工艺排水量约为644吨/日,则拟建工程生产工艺吨纸日均排水80.5吨,满足《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所规定的无脱墨工艺执行排水量限值(浆板制浆吨产品日均最高允许排水量为60m3,本色木浆吨产品日均最高允许排水量为150m3,加权平均吨产品日均最高允许排水量为90m3)的要求(不包括厂区生活排水及锅炉排水等)。该项目生产给排水量情况平衡图见图3-2。

3.5

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控制措施(不是环评报告书中写的,主要来自可行性研究报告)3.5.1

气拟建工程废气主要来源于燃煤锅炉,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SO2本项目拟选用一台SHL4-13 型4t/h链条锅炉,所用煤炭为横峰铺前煤。烟气目前采用旋风除尘器除尘处理,经处理后由35米高的烟囱排放,有组织排放预计各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5。表3-5 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序号编号废水种类废水量(m3/d)处理阶段污染物浓度(mg/l,pH除外)备注pHSSCODcrBOD51①洗涤水400筛滤后6~910001000300 2②剩余白水255筛滤后6~910821100366.7部分回用白水采用气浮处理3③总排口655处理前6~910321039326.0斜板筛网过滤+混凝槽+气浮644处理后6~9≤100≤350≤704④排放标准mg/l6~910035070GB3544-2008本色木浆kg/吨纸 1552.510.55 污染物排放量kg/吨纸 8.0528.185.64 kg/d 64.4225.445.08t/a 16.156.3511.27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锅炉烟尘初始浓度过高以及旋风除尘器的处理效率较低,特别是无法脱硫,造成经处理后烟气中烟尘、SO2的排放浓度仍然超标,因此,建议本工程选用优质低硫燃煤,确保烟气烟尘初始浓度满足排放标准,另外,建议选用湿法除尘工艺,加强脱硫作用,本评价建议采用CS-4型冲击式水浴除尘器,确保烟气达标排放,预计各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6。表3-6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气名称烟气量(Nm3/h)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放标准(mg/Nm3)削减量(mg/Nm3)污染物名称初始浓度(mg/Nm3) 排放浓度(mg/Nm3)排放量处理效率1 kg/hT/a锅炉烟气5933烟尘1800 1801.076.4290%1620SO21742 8715.1731.0250%87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选用优质燃煤,烟尘的初始浓度较目前大大降低,可以满足(GWPB3-1999)标准,而CS-4型除尘器的处理效率较高,同时具有脱硫作用,废气经处理后其中烟尘、SO2的排放浓度均能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所规定的限值。 3.5.2 废 水 本项目废水主要包括碎浆洗涤水和造纸白水。其中造纸白水经回收处理后可循环使用,外排废水主要为碎浆洗涤水和部分剩余白水,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岑港河。

(1)碎浆洗涤水以吨纸洗涤平均排水50吨,每天预计造纸8吨计,则技改项目每天产生400吨左右的碎浆洗涤水,其主要污染物为SS、COD、BOD,排放浓度为COD:

1、000mg/l、BOD:300mg/l、SS:

1、000mg/l。

(2)造纸白水在抄造纸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对纤维进行输送并使纤维与胶料、填料及助剂均匀分布,每天约产生造纸白水约1021吨,经白水回收装置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按75%的循环利用率计算,白水排放量为255吨/日,其主要污染物为SS、COD、BOD,排放浓度为:COD:

1、100mg/l、BOD:366.7mg/l、SS:

1、082mg/l。

(4)总排口废水拟建工程总排口废水排放量约为644 m3/d,折合吨产品排水量为80.5吨。根椐国内同类型废纸生产工艺资料显示,废水中主要污染成份为不溶性的纤维等杂质。另外,还有少量的涂布剂、胶料及助剂等,其废水水质见表3-7。从表3-7可以看出,由于本项目采用外购商品浆板和无脱墨废纸制浆工艺,并选用水力碎浆工艺,依靠机械力进行疏解碎浆,因此,其废水水质污染相对较轻,本评价建议总排口废水处理工艺采用斜板筛网过滤+混凝槽+气浮工艺,废水经处理后基本能满足《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规定的水质排放要求。表3-7 拟建工程废水排放情况序号编号废水种类废水量(m3/d)处理阶段污染物浓度(mg/l,pH除外)备注pHSSCODcrBOD51①洗涤水400筛滤后6~910001000300 2②剩余白水255筛滤后6~910821100366.7部分回用白水采用气浮处理3③总排口655处理前6~910321039326.0斜板筛网过滤+混凝槽+气浮644处理后6~9≤100≤350≤704④排放标准mg/l6~910035070GB3544-2008本色木浆kg/吨纸 1552.510.55 污染物排放量kg/吨纸 8.0528.185.64 kg/d 64.4225.445.08t/a 16.156.3511.27 3.5.3 废渣排放情况废渣主要来自锅炉煤渣和废水处理后的污泥,预计煤渣年排放量为1610吨(按燃煤灰分35%计算),外排废水经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每年约140吨(以吨纸产品产生0.07吨干污泥计算)。煤渣采用运至厂外荒山坡或填坑铺路处理,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经干化后由于富含纤维可掺入燃煤中燃烧处理。 3.5.4

声本项目的噪声源主要有生产装置的机械设备(包括打浆、造纸机械),以及锅炉风机,其源强声级在90~100dB(A)之间。加强设备的消声减震措施和强化厂房的隔音效果就基本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噪声影响。 3.6

清洁生产评述与建议3.6.1 清洁生产评述3.6.1.1工艺技术的先进性

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实现清洁生产的基础,本项目采用的废纸制浆工艺本身就是一种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加上本项目采用涂布技术,无需脱墨工序,进一步减少了污染的产生,为后续的污水处理创造的良好的条件。

3.6.1.2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本项目由于遵循了清污分流、造纸白水循环使用的指导思想,白水循环率达75%,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纤维等有用原材料的损失,而且也降低的污染物的排放。该项目外排废水量为644吨/日,折合每吨纸排水80.5吨,,查找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的《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但此没有国家标准,根据同类项目的清洁生产标准与该项目做比较,该项目低于加权平均吨产品日均最高允许排水量为90m3的要求。是可行的3.6.2清洁生产建议

(1)进一步提高白水的循环利用率。 提高白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白水的封闭循环可采取如下措施:a.减少由制浆带来的含有溶解物的水量;b.减少抄浆系统中清水的用量,具体作法是将浓白水循环再用,无需清水之处全部使用白水,需用清水之处使用净化后的白水;c.多余白水采取措施回收纤维;d.减少事故性排放。

(2)加强废纸回收的分类管理。科学合理地对废纸进行分类回收,可以达到分级处理,物尽其用的目的,提高回收质量与效率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选购锅炉和选用燃煤时,必须保证锅炉烟尘初始出口浓度不超过《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3-1999)中规定的最高1800mg/Nm3的限值。

(4)建立和完善对跑冒滴漏的控制系统。

(5)白水回收系统建议采用气浮回收工艺,回收后的白水洁净度很高,尽量代替清水重复使用。

第四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 4.1

地理位置及交通横峰县隶属于上饶市管辖,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3′至117°38′,北纬28°22′至28°27′。东邻上饶,西界弋阳,南连铅山,北接德兴,距省会南京约210公里。328国道穿境而过,是本县的交通动脉,其他公路四通八达,交通状况较为便利。要附上三个图(地理位置图,外环境关系图,水系图)4.2

自然环境概况4.2.1 地势、地貌

地势大致东北高、西南低,为低丘岗地地貌,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偏酸性,地层上部为褐黄淡色粘土,下部为灰岩。

4.2.2 水文状况

评价区范围内地表水水域主要是岑港河,岑港河发源于上饶县茗洋关,全河长54公里,流域面积364平方公里,流域呈羽状,最大流量2060m3/s,最小流量0.34m3/s,丰水期河宽100米,河水深度5.5米,枯水期河宽60米,河水深度0.3米,水力坡降约为0.3%,最高洪水位60.7米,在弋阳县城东面汇入信江,是信江的一级支流。

4.2.3 气象条件横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8.30C,极端最低气温-80C,极端最高气温41.20C。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20m/s。历年平均降水量1798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蒸发量1627.9mm。年平均无霜期267天。 4.3 社会经济概况

标明项目直属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及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审批部门管辖行政区范围社会经济 横峰县土地面积655平方公里,是本省面积较小的县,人口16.1万人,下设12个乡,1个镇。全县现有耕地13.8万亩,内含水田12.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12.3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9.7万亩,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花生和甘蔗等,林产以油茶、杉、松、竹居多,其中尤以油茶最著名,是国家定点商品油基地县之一。近几年县内工业发展迅速,现拥有冶金、电力、煤炭、纺织、机械、建材、轻工、粮油和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建设的繁荣,城区面积不断扩展,城市建设及公共设施发展迅速。 4.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4.4.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4.1.1 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根据拟建项目工程废气的污染特征,结合厂址周围自然环境和居民区分布情况,本次空气环境监测仅在评价区域内至少布设6个环境空气监测点,布点位置在厂区主导风向下风向,居民区和厂区等敏感点附近周围四个点

理解与实施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实施,不仅由于下垫面条件的改变而使径流泥沙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有效地拦蓄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入河泥沙。同时,随着造林、种草面积的扩大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以及高标准水平梯田、坝地等滞蓄和拦截径流工程的增多,所引起项目区局地下垫面性质和粗糙度的改变,使得区域小气候也发生变化,进而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前后生态环境的效应,应对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土壤、径流、生物和小气候等要素进行调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主要计算改善地表的径流状况、土壤的理化性质、贴地层的小气候和地面的植物被覆程度,并描述野生动物的增加情况。

这里介绍康玲玲(2004)等提出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对其他地区生态效益监测提供借鉴。

一、水圈生态效益

水圈主要监测治理前与治理后的雨量相近的地表径流洪水流量和常水流量。因为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重要载体,监测比较水质的变化可以反应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对面源污染负荷的削减作用。

1.径流监测

(1)监测布设。

1)径流小区监测布设。

A.有措施与无措施对比梯田与坡耕地对比,造林、种草、果园与荒地或退耕地对比。

B.各组对比小区的坡度、坡向、长度、宽度、土质等,应基本一致,设在同一坡面、同一等高线上,位置相近。

C.小区间设一雨量筒,有条件的可增设一自记雨量计。

D.小区下的水池,应有容纳一次最大暴雨径流的泥沙,否则应增设分水设备。池内的水尺标志应鲜明,做好水位—容量关系曲线。

2)对比沟监测布设。

A.当一条小毛沟(面积<1.0km2)内全部实施某一单项措施时(一般主要是造林或梯田)可采用对比沟方法监测其蓄水效益。

B.在有措施小毛沟出口处及在其邻近选定的自然条件相似、未治理的小毛沟出口处,分别布设监测。

(2)监测方法。

1)径流小区监测。

A.每次暴雨后,及时查看雨量、降雨历时和水池内水位,查明相应的水量,及时作好记载。

B.将池中泥水搅匀,用标准取样器(容量固定)取出浑水水样,经过滤求得水量。

2)对比沟监测。

A.每次暴雨后,及时监测有措施与无措施2条小流域的水量以及相应的雨量和雨强,做好记载。

B.不同的监测设备,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

①量水堰(槽)和渠道断面监测。每次暴雨后,及时察看渠道断面、量水堰(槽)旁和上下游水位,作好记载,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算得其出流水量。

②无排水设施的坝库监测。每次暴雨后,及时察看坝前水尺上的水位,作好记载,根据水位—库容关系,扣除本次暴雨前库中原有水量,算得本次暴雨的流域产水量。

③有排水设施的坝库监测。每年汛后或每次特大暴雨后,在上述监测工作基础上,再察看卧管上的水位和进水孔排水情况(进水口开放数量)作好记载,根据已制定的计算图、表,算得排水数量,与库内测得的来水量相加,即为本次暴雨流域内的产流量。

2.水质监测

(1)监测布设。

1)布设原则。

a.结合径流小区监测,取水样分析,有措施小区与无措施小区对比

b.结合小流域监测,取水样分析,综合治理小流域与未治理小流域对比

c.项目区内黄河支流水文站结合水文监测,在适当位置取水样分析。

2)监测点布设。

a.监测站网布设。根据水系特征和项目区分布特点进行布设。有项目实施的各河流均应设站。鉴于项目区较分散,还应在项目区所在小流域出口设立代表性测站。站网布设应尽量与水文站、流量站或水沙监测站相结合。

b.采样断面布设。

①对照断面在河流进入项目区上游,不受污染影响的地方设立一个对照断面或在项目区外选择与项目区内条件基本一致的河流设立对照断面。

②控制断面在项目区下游,能反映该项目区污染的地方,一般设在距项目区500~1000m处。一个河段上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据项目区分布和流域实情而定。

③削减断面在控制断面下游,水质得到稀释的河段设立削减断面,一般设在距项目区1500m以外。每个采样断面均应设立固定、明显的标志,以便每次采集的样本均取自同一位置上。

c.采样点位置的确定。在一个采样断面上,水面宽>100m时,设左、中、右3条垂线50~100m时,除中泓线外再设1条垂线<50m时,只设中泓1条垂线。在一条垂线上,水深>5m时,设2个点,即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上约1m处各设一点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3~0.5m处设一点。

(2)监测内容。根据河流水体的特点和项目区实际情况,选择pH值,BOD5,COD,NH3-N,NO2-N,有机磷农药等作为主要监测项目总硬度,CO2- 3,SO2-4,Ca2+,Mg2+,K+,砷,氰化物等作次要监测项目。同时进行流量观测。

(3)水样采集方法。

1)采集量与保存方法。水样采集量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并在规定保存时间内进行分析化验。常用水质监测项目的水样用量和保存方法,见表9-45。水质各项内容的测定方法参照GB3838—2002进行。

表9-45 水样用量和保存方法

2)采样频次。主要监测项目1~2月采集1次,每年采样不应少于6~8次,可在丰水期(汛期)、枯水期(汛前)、平水期(汛后)各采样2次或双月采样次要监测项目每年采样不应少于3次,可在丰、枯、平水期各采样1次。

3)采样方法。

①船只采样一般河流采样可用小船,最好有专用的监测船或采样船。为了安全可靠,应考虑水情和气候条件选用适当吨位的船只。必须待船只停稳后才能采样。

②桥梁采样确定采样断面时应考虑交通方便,并尽量利用现有的桥梁采样。

③涉水采样较浅的小河和靠近岸边水浅的采样点可涉水采样。但要避免搅动水底沉淀物而使水样受污染。涉水采样时,采样者应面向上游方向采集水样。

二、土圈生态效益

土圈生态效益主要监测土壤水分、氮、磷、钾、有机质、团粒结构、空隙率等理化性质在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的变化。

1.监测布设

(1)布设原则。

1)以县(支流)为单元控制,分不同土类,不同措施,不同地块类型(梯田、坡耕地、林地、果园、草地、荒坡地),不同位置(上、中、下)布设监测点

2)不同层次的监测点都应以有项目和无项目横向对比(土壤类型应相同),与项目执行前和执行期间不同时期纵向对比

3)从项目实施起,长期固定监测,并按不同时段(至少为一个生长季节)连续记录观测,提交每年逐点监测登记表和监测成果表。

(2)监测点布设。

1)在无项目区内,选择与有项目区邻近的,且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基本相同的地区作为对照点

2)以县(支流)为单元,各县(支流)按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并结合该县(流域)实际情况设置有代表性的监测点。

2.监测内容

(1)项目区基本情况监测。

1)施用农药、化肥的种类、数量、配合比例、施用方法、增产效益

2)施用有机肥的种类、来源、施用量、施用方法、与化肥的配合比例、增产效果

3)植被措施实施后,增加地面枯落物的厚度。

(2)土壤基础条件监测。

1)土壤类型土种、成土母质、基础肥力状况、熟化程度

2)土壤属性土体构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3)土壤物理性质。

1)颗粒组成

2)容重、比重、孔隙度

3)含水量。

(4)土壤化学性质。

1)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

2)酸碱度(pH)

3)阳离子交换量(CEC)。

3.样品采集方法

(1)土壤物理性质的样品采集。选定代表性位置,挖坑分层采集原状土或用特定(如环刀)的工具取样,注意保持土块不受挤压、变形

(2)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根据试验目的、试验区面积大小,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20cm)和样点的多少。在已确定的监测地块中,根据面积大小,分别选用不同的采样点(5~20个),分层采集混合样品约1kg。若样品超过1kg,要采用四分法缩取

(3)样品采集的方法。面积较小的用对角线采样法,面积适中的用棋盘式采样法(上、中、下,左、中、右),面积较大的用蛇型(S形)采样法。但为了避免系统误差,通常都按S形的路线取样。土壤理化性质各项目的测定方法参照中国土壤学会编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2000年)进行。

三、气圈生态效益

气圈生态效益主要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小流域或区域小气候(温度、湿度、风力等)的变化以及由于改善小气候提高作物的产量。而对遇有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时,应进一步弄清改善小气候对减轻自然灾害的作用程度。

1.监测布设

(1)监测点分类。项目区小气候监测不同于一般气象站的观测,在选取观测点时,必须考虑测点的代表性和观测资料的可比性。因此,通常把所选测点分为基本测点和对照测点2种。

1)基本测点。在项目区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立的一种固定测点。

2)对照点。设在项目区之外,既不受项目区气候影响,又较为接近项目区,且与项目区同属一气候类型区的测点。

(2)选点原则。

1)测点的密度。

①布设密度一般控制在每400km2设一个测点若项目区比较大,且治理措施单一,则其布设密度可放宽到每600km2一个测点。

②任何一个项目区至少要布设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对照点。

2)测点的代表性。基本测点一般设在项目区中部盛行风向的下风区,若因条件限制,或委托当地气象站为基本点,则其位置也应处于项目区内。

3)测点的比较性。选定基本测点后,同时应在通过基本测点与项目区盛行风向垂直的连线上选取对照点,以便与基本点进行平行观测。对照点与项目区的距离以控制在1~50km之内较好。

4)测点的相似性。作为对照点所在的区域除了需要比较的因子(如植被覆盖度等)以外,其他方面都应与基本点所处的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

(3)监测点选定。

1)委托气象站(园)。为减少投资,保证资料质量,应尽量委托符合上述测点条件的现有气象站(园)作为监测点。

2)新建测点。若项目区内没有条件委托气象站,或委托气象站后,还达不到布设的密度,则应增设新的监测点。

2.监测项目

(1)气温———定时气温和日最高、最低气温。

(2)降水———时段降水量和日降水量。

(3)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以及日最小相对湿度。

(4)风———风速和风向。

(5)天气现象———雾、霜、沙尘暴、扬沙和大风。

3.观测时间与仪器

(1)每天于2时,8时,14时,20时进行4次定时观测。

(2)基本测点与对照测点应同步观测。

(3)温度计、湿度计、自记雨量计和电接风向风速仪作24h的连续观测记录。

4.监测方法

(1)温度、湿度监测方法。

1)定时观测的程序与精度。

①定时观测的程序干球、湿球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游标,调整最高、最低温度表,温度计和湿度计读数并作时间记号。

②观测精度各种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温度在0℃以下时,应加“-”。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

2)最高、最低温度表观测与调整。

①最高、最低温度表每天20时观测1次,测后须调整温度表。

②调整最高温度表方法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臂向外伸出约30°,用大臂将表前后甩动,毛细管内水银即可下落到感应部分,使所指示温度接近于当时干球温度。

③调整最低温度表方法抬高温度表的感应部分,表身倾斜,使游标回到酒精柱的顶端。

3)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查取。用经仪器订正后的干、湿球温度,从《气象常用表》中查取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值。

4)极值的挑选与确定。日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和日最小相对湿度的挑选与确定应结合温度计和湿度计的自记记录进行。

(2)降水监测的方法。

1)降水量(mm)取1位小数。配有自记雨量计的,作连续记录并进行整理。

2)每天8时、20时观测前12h的降水量。

3)对于固态降水的观测,可以待其融化后用量杯量取,也可用台称称量。

4)无降水时,降水量栏空白不填。

(3)风的监测方法。

1)风向风速用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进行测定。

2)观测与记录。

①打开指示器的风向、风速开关,观测2min风速指针摆动的平均位置,读取风速(m/s)。

②风速小的时候,把风速开关拨在“20”档,读0~20m/s标尺刻度风速大时,应把风速开关拨在“40”档,读0~40m/s标尺刻度。

③观测风向指示灯,读取2min的最多风向,用16方位的缩写记载。

④静风时,风速记“0”,风向记“C”。

(4)天气现象的监测方法。

1)观测和记录视区内出现的上列各种天气现象。

2)随时观测和记录值班时间内所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夜间不守班的测点,对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应尽量通过判断记载。

3)雾、沙尘暴和大风应记录开始与终止时间(时、分)。

4)轻雾、霜、扬沙不计起止时间。

5)天气现象按出现顺序记录,并以20时为日界。

6)夜间不守班的测点,观测簿中的天气现象栏分“夜间(20~8时)”和“白天(8~20时)”两栏,一律不记起止时间。

7)记起止时间的现象,当其出现时间不足1min即已终止,则只记开始时间,不记终止时间。

8)大风的起止时间,凡两段出现的时间间隔在15min以内时,应作为1次记载否则另记起止时间。

四、生物圈生态效益

生物圈生态效益是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植被(人工林、草和封育林、草新增加的林草覆盖率以及植物固碳量)、野生动物等的变化。其中,植被的变化要定量化,而动物数量的变化采用定性描述。

1.监测布设与监测内容

结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不同类型区内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流域设立植被度监测点。植被度主要监测乔木林地郁闭度、草地与灌木林地盖度和乔、灌、草混合体系覆盖度。

2.监测方法

(1)监测样方。在监测站点与对比监测站点林地草地内设置监测样方,监测样方面积要求如下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乔、灌、草体系样方为能完整覆盖一个乔灌草配置单元宽度的正方形。

(2)林地郁闭度监测。郁闭度指林冠垂直投影面积占林地面积的比值。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是树冠投影法,即实测立木投影与林地面积之比。通过实测样方内立木投影,再勾绘到图上,求算面积,公式为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标准宣贯教材

式中D———林地郁闭度

Fi———样方内实测立木投影面积,m2,i=1,2,…,n

Fe———样方面积,m2。

(3)草地盖度监测。盖度指草(灌木)的茎(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常用的方法有

1)针刺法。在监测样方内选取1m2的小样方,借助钢卷尺和样方绳上每隔10cm的标记,用粗约2mm的细针,顺序在小样方内上下左右间隔10cm的点上(共100点),从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1次“有”,如不接触则算“无”,在表上登记,最后计算登记的次数,用下式算出盖度(%)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标准宣贯教材

式中R1———草或灌木的盖度,%

N———插针的总次数,次

n———“不接触”的次数,次。

2)方格法。利用预先制成的面积为1m2的正方形木架,内用绳线分为100个0.01m2的小方格,将方格木架放置在样方内的草地上,数出草的茎叶所占方格数,即得草地盖度(%)。

(4)灌木盖度监测。常用的主要是线段法,即用测绳在所选样方的灌木上方水平拉过,垂直观测株丛在测绳垂直投影的长度,并用尺测量、计算灌木总投影长度,与测绳总长度之比即得灌木盖度(%),采用此法应在不同方向上取3条线段求其平均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标准宣贯教材

式中R2———灌木盖度,%

L———测绳长度,cm

l———投影长度,cm。

(5)乔、灌、草混合体系的覆盖度监测。用上述测定乔木林郁闭度、草灌盖度的方法,分别测定样方内乔、灌、草的郁闭度和盖度,三者之和再减去乔灌草相互间重叠的部分,即得覆盖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而来,旨在为用户提供参考和学习的便利。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亦不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信息来源: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公开资料、官方文件、第三方研究报告等。在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时,我们尽力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无法避免可能存在的误差或遗漏。因此,用户在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核实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更新与修改:本网站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免责声明进行更新和修改。用户在访问本网站时,应关注并遵守最新的免责声明内容。请用户在使用本网站内容时,务必谨慎对待,并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xs17.com/jzzs/11141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