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网

某拟建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出现距离Dmax和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值10%时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如表3所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评价范围边长为( )表3

某拟建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出现距离Dmax和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值10%时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如表3所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评价范围边长为( )。表3

某拟建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出现距离Dmax和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值10%时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如表3所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评价范围边长为( )表3

A 、32KM

B 、36KM

C 、50KM

D 、56KM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C】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当甲污染物最远距离D10%=28km>25km,则大气评价范围边长为50km。

如何划分大气环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2008),对于一个拟建项目,经过初步工程分析,确定1~3个污染物为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1)Pmax≥80%,且D10%≥5km,为一级。

(2)其他情况,为二级

(3)Pmax&lt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三级。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级别做适当调整。调整的幅度上下不宜超过一级。

扩展资料:

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参考资料:-大气环评工作分级

请教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计算。新手没有赏分,请原谅!

应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所以,首先采用估算模式计算D10%。D10%是指污染物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占标率,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都怎么算

占标率Pi?=(Ci/Coi)×100%,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o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Coi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l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超标率=(超标个数/总个数)×100%,最大超标倍数=(最大超标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扩展资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3-2008),选择导则中推荐模式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

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根据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l~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中心点,为半径的圆或2×D10%即为边长的矩形区域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是25km为半径的圆或2km×25km为边长的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参考资料来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而来,旨在为用户提供参考和学习的便利。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亦不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信息来源: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公开资料、官方文件、第三方研究报告等。在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时,我们尽力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无法避免可能存在的误差或遗漏。因此,用户在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核实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更新与修改:本网站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免责声明进行更新和修改。用户在访问本网站时,应关注并遵守最新的免责声明内容。请用户在使用本网站内容时,务必谨慎对待,并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xs17.com/jzzs/11125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