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网

支持和主导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创新,而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则是决定社会整体创新的一个()方面

支持和主导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创新,而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则是决定社会整体创新的一个( )方面。

支持和主导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创新,而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则是决定社会整体创新的一个()方面

A 、指导性

B 、引导性

C 、关键性

D 、推动性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C】

本题涉及的考点是知识经济和创新城市。支持和主导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创新,而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则是决定社会整体创新的一个关键性方面。就此而论,当代城市都在积极地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而建设高科技园区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创新的关键性举措。

知识经济一种创新型经济小作文

1.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型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

“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

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并与人的认知能力——智能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知识经济的概念,更突出人的大脑,人的智能。反过来,人的智能,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信息共享,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就是说,信息革命,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际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往往还同时使用。

2.求一篇《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文章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和知识的创新,依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开发。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教育。诚然,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教育就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成为特殊的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刀的新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除必须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下三种能力素质特别重要。

(1)信息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下了新的定义:现代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重要的资源,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以及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每个劳动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具备外语知识,有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2)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它的发展依赖于全方位的创新,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因此,劳动者必须具备进行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被机器所排斥,为社会所遗忘,沦为失业者和失意者。

(3)应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人们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行为也处在不断地消长起落的剧烈变动状态之中。在这种节奏快、变化多的社会中,人们只有具备足以适应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知识经济对教育体制提出丁新要求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合格劳动者,教育必须作重大改革。

第一,要彻底改变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德育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特别是将重点放在提高其创造力上。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民内容、方法及考试的改革,以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要在办好正规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知识不断更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点。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竞相加大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开支超过10亿美元。这些思想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论文

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有价值的信息等;靠知识转化为技术、技术再转化为生产力来提高产值的“知识生产率”,比靠体力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显得更为重要;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技术创新,靠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靠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靠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取得;强调经济效益,而不单纯追求产值;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掌握知识的人,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实现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是熊彼得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又十分复杂的过程,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但各家之说有其根本上的共性,归纳起来,技术创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技术创新仅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和开发,而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过程。它是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经过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完整的过程,是技术和市场的结合。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

1.连续性

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以前面的创新成果为基础,一旦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受到阻碍,技术创新的风险将增大,甚至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

2.风险性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试验性质,技术本身、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等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有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呈现出高风险性。

3.资产性

技术创新的资产性不仅表现为在研究开发与商业化生产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成功的新技术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4.高效性

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技术创新的直接收益相比是有利可图的,再加上技术扩散所带来的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收益效果很好。

(三)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与转化。而知识经济的转化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与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据科学家的研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这说明,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因而,发展知识经济,核心在

知识经济的创新性要求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水平、方向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成败。美国克林顿 把发展科技,追求创新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上,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投资力度,使美国经济连续七八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可见,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力所在。

4.征稿

从幼发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现今人类文化的美丽奇葩,从刀更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信息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则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知识积累不是简单的堆彻而是扬弃,而知识创新则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仅是创新的一部分,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

今天我们的比较标准在于看谁对于知识的传承运用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更为广泛而重大的意义。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从知识积累的特性来看,知识积累具有乘数效应和可内化性,所谓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是以积累的知识为基础,将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知识积累的雪球会越滚越大,知识量和知识价值都会呈倍数增加,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资本,而知识的可内化性又能将客观存在的外向性知识内化为真正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因性知识,因此知识积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积累,从前人那里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使得文明得以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其本质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知识积累的丰厚,何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因此知识积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最后,从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两者的关系来看,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

人类知识创新的每一朵奇葩,都离不开他脚下积累的沃土,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记得牛顿说过:“之所以看得这么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人类几千年知识积累的肩膀上,眺望人类灿烂辉煌的未来。谢谢大家。

5.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创新创造价值的理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构建 知识社会步伐的加快,知识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知识传播与共享促进知识经济体系的构建和知识创新机制的建立,是加强知识管理、完善知 识产权制度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探索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建立和完善国家自主创新体制,加快知识创新及实 际应用的进程,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持续增长。

“知识就是力量”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他看到了知识和技术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功能和价值。马克思在亲身经历了工业革命给人类社 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运作模式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之后,把科学誉为“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将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们的社会形态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转变。而在韦伯斯特词典中,他把创新 的基本涵义定义为引入新东西、新概念或制造变化。

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型动力和生产要素,创新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演变为增强知 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通过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来分析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探讨中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取得 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继而进行有效的路径探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增强知识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 长。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长久的创新史,每一次颠覆性的彻底性的变革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的推动。

本文在对之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知识创新 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明确两者之间的融合点与分歧点,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其中成功的经验与制 约发展的因素,构建和完善我国创新体制,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研发能力,从而推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关于知识经济的三个例子

近来对知识经济谈论得比较多,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潮流,过去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争物资、争能源;现在则是争人才、争信息,知识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发展知识经济刻不容缓。

不妨称持这种意见者为激进派。另一种意见认为知识经济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属于信息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畴。

我国目前还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阶段,近期目标是实现小康。当务之急仍然是着重发展农业和传统工业;发展知识经济要分轻重缓急,不能脱离现实一拥而上。

不妨称持这种意见者为缓进派。这两派意见究竟谁是谁非,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值得认真讨论。

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界定什么是知识经济。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种认为与知识、信息密切相关之电脑、网络、通讯、自动机等产业,以及基于最新技术如基因工程等的经济部门均属于知识经济,这是狭义的定义。

另一种则认为知识经济并非专指某些特定的经济部门,而是泛指整个国民经济中知识含量之重要性;知识经济者,增加所有经济中知识含量之谓也,这是广义的定义。我个人倾向于广义定义,狭义定义中的各个产业部门可以信息产业概括之。

但又觉得这两种定义并非截然分开,也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例如按广义定义理解知识经济,知识含量并非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平均分配,而是更集中于信息产业及新技术部门。

知识经济之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美国经济已持续成长了八年多,实现了高成长、高利润、高收入,并且同时达到了低通涨、低利率、低失业率。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有了前者就不可能同时兼有后者,美国这几年来竟能两者兼而有之,着实令经济学家吃惊。

究其原因,固然涉及到国际经济的外部因素,但美国本身知识经济之蓬勃发展是起了决定作用的。美国信息产业之产值已超过了汽车等传统工业,成为仅次于保健业的主要经济支柱。

但更重要的是电脑、网络、自动化等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持续成长。美国的知识经济还表现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例如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命科学已开始在农业和保健业等领域中显示其威力。

形势逼人!我们该怎么办?人家成功的经验固然值得我们借鉴,但要对国情作具体分析,不能全盘照搬。如果采用上述知识经济之狭义定义,则缓进派的意见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农业与传统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不仅符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人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之基本需要以外,还应加上保健、文化、教育、娱乐。这八项中的前面四项都是靠农业和传统工业的产品来保证,而后四项也要靠它们作为物质基础。

知识属于信息的范畴,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有一点必须弄清楚;知识和信息一样,既不能当衣穿、又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房子和车子来住和行。知识对人类的这些基本生活需要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它的直接作用仅及于上述八项需要中的后四项。

知识对生活基本需要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其间接的作用,简而言之;;善用知识可以使人穿得更好、吃得更好、住得更好、行得更好。明乎此理,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发展农业及传统工业,信息产业当然也要发展,但应优先发展那些有助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而不是将之取代农业和传统工业的主导地位,否则我们就只有吃信息、穿信息了!辩者可能会说:“吃穿可以靠进口啊。”

亚洲“四小龙”可以靠进口,中国是十二亿人口的大国,基本生活需要靠进口能行吗? 这样说并非激进派错了。如果采用知识经济的广义定义,激进派的主张是对的。

提倡知识经济不是专指哪一个或一些特定的经济部门,而是泛指整个国民经济都需要增加知识含量,都需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要积极推广自动化、电脑化、网络化,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重视选拔并合理使用人才……这些都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做好了确实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倡知识经济应特别着重那些对国计民生有决定性作用的,例如我国农业科学家所独创的“杂交水稻”达到大面积增产,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提倡知识经济之关键还在于科教兴国,这才是治本之道。知识是靠人来掌握的,没有自己的人才,没有自己的创造,单靠引进、模仿是不行的。

科教兴国现在已经谈论得很多,但关键在于落实。对此应有紧迫感;科学技术在发展,世界在进步,竞争越来越剧烈;我国还有不少文盲,国民平均教育水平还不高,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

如不急起直追,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听说有人对发展知识经济不以为然,其理由是: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在知识方面落后,在知识经济的竞赛中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而注定会失败。尽管持此论者可能是出于爱国之好心,但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鸵鸟心态”!正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落后,才更应该急起直追,否则岂不是更落后了吗?再说,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在。

7.球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文章

当人类社会站在21世纪的门槛之上时,知识经济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何谓知识经济,1996年由西方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一定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它表明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新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对经历了二百余年发展的工业经济的超越与创新,具有一系列崭新的特点。其一,知识经济是以新科技革命为依托的信息化经济。

以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片面追求产品技术的极致和单一商品生产规模的最大化;而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将知识作为追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强调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其二,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的人才经济。

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无论是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还是中国驰名的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高科技优秀人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这种创新决非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而是建立在最新高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在一系列新兴领域的全新开拓与创造。

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分类,具体包括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软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其四,知识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经济。

因为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及进一步发展,不仅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整个人类社会充分利用、享有信息资源提供更为快速便捷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对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原有的生产力要素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一方面,促使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劳动者,从原来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体力型”、“技能型”转化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型”、“知识型”,高科技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那些掌握高科技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最终命运。

另一方面,生产工具原来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人的肢体和体力的延伸,所以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人们主要依靠依据物理机械原理制造的普通机器进行生产;而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人的智能在生产工具中得以进一步延伸,人类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智能机器。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知识经济,将使高科技含量的智能机器成为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必备工具,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的空间。

同时,知识经济的兴起将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摆脱了自然资源的羁绊,大量新型的人工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出现,使新材料作为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脱颖而出。由于诸多新材料被广泛使用,使大量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其次,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原有的资产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 。

展开 当人类社会站在21世纪的门槛之上时,知识经济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何谓知识经济,1996年由西方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这一定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它表明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新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对经历了二百余年发展的工业经济的超越与创新,具有一系列崭新的特点。

其一,知识经济是以新科技革命为依托的信息化经济。以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片面追求产品技术的极致和单一商品生产规模的最大化;而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将知识作为追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强调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其二,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的人才经济。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是人才的竞争。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无论是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还是中国驰名的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高科技优秀人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

这种创新决非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而是建立在最新高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在一系列新兴领域的全新开拓与创造。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分类,具体包括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软科学技术等高新。

8.有人认为,在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比艰

不同意。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

(2)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无论任何时代都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任何一个创新成果的取得和应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艰苦奋斗是创新的精神支柱。

(3)实现国家发展,既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大力培养和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两者都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一不可。

9.以“科技创新生活,我们创造未来”写篇作文

两张光盘。

一张是很普通的软件,价格10元左右,另一张是windows操作系统光盘,我查了一下,批发价是883元。10元的光盘有上万人要用,而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几乎每台电脑都要用,那要上亿台电脑啊!微软公司没有一个生产机器的车间,就靠卖这种软件,现在公司总价值1000亿美圆。

同学们,这两张光盘论制作材料都是2元钱。为什么价值相差这么大? 我说:这就是知识的价值,创新和科技实力的价值。

现在的社会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什么是知识经济,你的学识,你的创新能力就是经济,就是价值。

同学们,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身强力壮就能赢,更不是比谁的爸爸钱多。而是比一比谁有学问,谁博览群书,谁更有创造精神。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叫马云。他今年41岁。

刚工作时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教英语。他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娴熟的口才!但是他有知识,他精通外语,又熟悉电脑。

更可贵的是他富有创新精神。1995年,他开设了自己的网站,1999年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网站。

2003年7月,据统计,他的网站一天盈利100万元,到现在他的网站正在实现每天交给国家100万税收的宏大目标。 这就是马云,他的职务全称是,阿里巴巴网站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他曾经说自己是“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却成功了。”我说就是因为他有创新精神,从网站的创建到管理的制度,他能够做出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所以他成功了。

如果没有知识,没有创新的精神,他只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个普通人。知识改变命运,创新会让你更加拥有钻石般非凡的价值。

同学们,3月份的科技创新大赛,就是要让大家锻炼自己这种创新的能力。努力创新吧,每一个小发明,小论文,都将会让你登上更高的地方,插上了创新的翅膀,你一定能飞得更高,更远,让万人瞩目!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学生捧着创新大赛的奖章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学生用自己的发明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学生神采飞扬的站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

“技术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繁荣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和支撑。当今世界,随着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技术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技术创新在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创新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

1.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技术创新结果的表现之一就是生产出全新概念的新产品或增加原有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必将引发和促进相应生产行业或部门的形成,而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越原有同类产品,也势必导致同一生产部门内部发生分化。其变化的最后结果表现为一些生产全新概念产品的部门和生产新功能、新品质产品的部门逐渐发展壮大;而一些原有的生产部门逐渐衰退,甚至消亡,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由此可见,技术创新通过引发产品、产业的更替,促使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同时,技术创新活动所开发的新产品,不仅引发和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也诱导和改变了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取向,从而引发了区域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迁不仅对生产活动产生导向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对商业贸易活动产生指示作用,引发和促进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2.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

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新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和动因,因为每当有技术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时,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聚效应,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或者取代某些传统产业部门,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使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3.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依靠技术创新成果,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技术创新是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无例外。这是因为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的供给是受到限制的,主要包括资源数量的限制、质量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结构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等。但是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

首先,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又面临实现新工业化的任务,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环境失衡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不能算少,但如果除以13亿人口这个基数,任何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只是一个很小的量,在全球6个国土面积超过75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俄、加、中、美、巴和澳)中,我国的重要资源指数均居“末位”。中国的人口增长和资源供应短缺这一对矛盾,无疑主要应通过控制和降低人口压力来解决,但在一

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区域技术创新来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生物技术对食品基因的改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再如研究资源的二次利用和综合利用,抓紧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和替代资源,特别是新能源、新原料的研究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相对提高自然界的资源供给能力,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其次,与资源相对不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推动的,许多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甚至不顾区域发展的长远利益,搞“肥水快流”,违规超采、滥采。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按照这样一种粗放模式发展下去,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长期波动,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区域经济竞争力虽然从表面上看,表现在自然禀赋、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但是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精神和区域内的制度状况等方面。技术创新是一国(或一定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推动区域文化与制度建设,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根本的保障。

1.技术创新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域持续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为人类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使人们的职业劳动时间减少,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经济信息交流渠道,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人们足不出产就可以从事股票交易等职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再如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的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智能的开发也是无穷的。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无限的能力,它不仅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改变了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2.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制度基础

首先,技术创新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技术创新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力基础。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创新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60%。其次,技术创新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技术创新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市场变得更加瞬息万变,人们的兴趣、需求和社会生活不断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主体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迅速灵活地调整战略和策略。传统的等级管理结构从获得信息到做出决策再到决策的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这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创新推进了社会的民主、法制进程,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提供了条件。

总之,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许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很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

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回首过去5年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中国攻坚克难,取得了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辉煌成就。

展望未来之路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再创新辉煌,走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自主创新步履铿锵

“我们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紧密合作,力争使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说起最近的“喜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兼感知物联集团总裁刘海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当前站在了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高点上, 十二五 期间,一定要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

这位物联网领域领军人物的信心,源自过去5年发生的变化 从研究、标准到应用,短短几年间,从上海到北京,从东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发展物联网的热潮。

物联网,仅仅是中国过去5年间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5年,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发布、为未来十多年规划科技发展蓝图,到党的十七大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被提上了行动日程。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5年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硕果累累。

高档数控机床、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5年来,来自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喜报频传。

高性能计算机、电动汽车、载人潜水器、重大传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术和产业化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过去的5年,可以说是我国科技发展最活跃的5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说。

各地各部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短短3年,我们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发企业169家,聚集拥有国际视野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负责人刘毓文告诉记者。

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尝试,折射出过去5年来在许多地方所发生的变化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间,各地纷纷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中华大地上,科技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回望5年来尤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不平凡历程,一系列事实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举措。

辉煌背后的隐忧

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集团近年来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有条不紊地调整结构、加强创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占总产量七成以上。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从核心技术的 追随者 变为 引领者 。”鞍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汽车板研究所所长刘仁东说。

鞍钢的追求,缘于我国钢铁工业所处的尴尬局面 我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钢铁工业因高耗能、高污染而饱受诟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钢铁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钢铁工业的尴尬,正是“十一五”收官之际中国发展处境的真实写照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而非“创新驱动”阶段。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寻找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反观国内,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指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发展科技,加快构建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绿色发展的良性轨道。”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下一轮上海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以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日前透露了上海“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路。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个地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行将起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未来5年,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

“如果说过去5年是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启动和全面布局的阶段,未来5年就是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王元说,“从战略部署、资源配置、环境营造、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看,未来5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基础研究的投入将明显加大、重大专项投入会继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新产业群涌现、创新企业和创新型城市越来越多、更加重视科技惠民 专家为人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图景。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到来之际,人们有理由相信:科技进步和创新必将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引领中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而来,旨在为用户提供参考和学习的便利。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亦不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信息来源: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公开资料、官方文件、第三方研究报告等。在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时,我们尽力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无法避免可能存在的误差或遗漏。因此,用户在使用这些信息时,应自行核实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更新与修改:本网站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免责声明进行更新和修改。用户在访问本网站时,应关注并遵守最新的免责声明内容。请用户在使用本网站内容时,务必谨慎对待,并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xs17.com/jzzs/11085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